近年来,小红书这一原本以生活方式分享为主的社交平台,正悄然成为AI创业领域不可忽视的启动阵地。从AI创作工具、风水应用,到效率助手,越来越多AI产品的早期用户积累、产品反馈甚至内测招募,都在这里完成。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AI创业模式的变化,更揭示了当下产品成长的新规律:社交传播已成为决定AI应用生死的关键杠杆。
小红书:AI产品的冷启动摇篮
在传统认知中,AI作为高技术门槛领域,其产品推广似乎更应依赖于技术论坛、行业展会等专业渠道。然而,今年以来,这一认知被彻底颠覆。Flowith、OCTA、plancoach等AI产品通过小红书实现了从0到1的用户积累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:创始人或核心团队成员亲自运营账号,持续分享产品开发历程、使用场景甚至创业思考。这种“透明化”的运营方式,不仅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,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。一条内测招募视频获得10万+浏览,用户自发安利传播——这样的案例在小红书上正变得越来越普遍。
社交传播:AI创业的新生存法则
“如果你的产品在前48小时没能引发社交扩散,就可能被判‘隐形死刑’。”这句在AI创业圈广为流传的警示,道出了当前市场的残酷现实。无论是海外迅速崛起的Lovable、Base44,还是国内的好耶科技FilmAction平台、咔片PPT,其成功都离不开对传播力的极致理解与执行。
在当前AI应用数量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,单纯依靠产品性能已不足以脱颖而出。好耶科技CEO吴杰茜指出:“现在AI产品的数量已经多到了一定量级,若不进行投流或营销,产品未必能到大家的视线里。”这意味着,即使是最优秀的产品,如果无法在发布初期形成声量,很可能就此埋没在应用海洋中。
传播与产品的平衡艺术
然而,强调传播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产品本质。咔片PPT创始人刘浩提出了两条不可逾越的红线:第一,不能以牺牲用户使用稳定性为代价去追求传播;第二,不希望用噱头功能替代对高频刚需体验的打磨。这种理念代表了新一代AI创业者的理性思考——传播决定产品能否“跑起来”,而技术壁垒决定产品能否“跑得更久”。
在实际操作中,创始人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,亲自主导传播策略。他们不仅要关注产品迭代,更需要将复杂的技术理念转化为用户可理解、可传播的内容。这种转变要求创业者同时具备产品思维和用户视角,在技术实现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初创公司的差异化竞争策略
面对大厂在资源、技术上的天然优势,AI初创公司正在探索自己的生存之道。它们选择聚焦垂直场景,深耕高频刚需,通过极致的产品细节建立用户粘性。以咔片PPT为例,其定位不只是AI生成PPT,更关注演示的全流程体验,包括二次编辑、分享协作等环节的优化。
这种“以场景挖需求,以功能筑壁垒”的路径,让初创公司能够在大厂尚未关注的细分领域建立优势。更重要的是,它们充分利用“时间差”——在大厂因组织复杂、决策链条长而行动迟缓时,快速迭代产品,培养用户习惯。一旦用户的使用习惯形成,后续竞争的门槛将大大提高。
最后
小红书成为AI创业热土的现象,仅仅是这个时代产品成长路径变革的一个缩影。在AI应用泛滥的今天,优秀的技术实现只是基础,如何让产品被看见、被讨论、被传播,同样决定着创业的成败。对于新一代创业者而言,既要保持对技术的专注,又要掌握社交传播的规律,在产品质量与声量扩张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,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脱颖而出。